English

小巷“总理”

——大连10位居委会主任、“楼长”为民排忧解难纪实
2000-05-01 来源:生活时报 新华社记者 徐江善 彭川平 李小林 我有话说

新华社编者按朱镕基总理日前在辽宁大连考察时,两次召开街道、居委会负责人座谈会,对这些被群众亲切称为小巷“总理”的居委会干部们给予高度评价。朱总理说:“你们的工作很重要,很光荣,也很辛苦,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社播发的长篇通讯《小巷“总理”》,真实生动地记述了这些小巷“总理”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的感人事迹,展示了党的基层干部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无私奉献精神。

春光明媚,海风习习。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连星海湾畔的城雕广场,照耀着为纪念这座城市百年庆典建造的近千双各界人士足迹的铸铜浮雕。

在为大连崛起做出杰出贡献的各界人士的脚印中,有被市民亲切称为小巷“总理”的居委会主任、楼长们留下的足迹。

沿着他们坚实的足迹,记者走街串户,聆听人们讲述小巷“总理”们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感受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强音。

“共和国最小的官儿,干最大的事儿”

在大连市西岗区八一路林茂居委会,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制定的“八本一卡”整整齐齐挂在墙上:下岗人员登记本、失业人员登记本、社会失业人员登记本、失业人员家庭登记本等,每一页都记录着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万寿芬、主任谭锋金为下岗职工再就业付出的心血。

这几年下岗的职工多了,万寿芬和谭锋金在一起琢磨:下岗职工再就业关系到国企能不能搞活,而搞活国企又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俺们要为党分忧,为民解愁。每个下岗职工的情况都不一样,只有管理规范了,干起来才会顺手。

从1998年开始,一户一户到居民家调查以后,她们为全委的109个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建立了档案,实行了档案化管理。

为了找到更多的用工单位,他们一面到社会上寻找门路,一面在居委会的住户中挖潜力。这个居委会有住户2011户,其中有工人也有老板,有国企老总也有政府官员,凡是管点事的,她们都登门拜访,请这些人的单位用人时先考虑居委会的下岗职工。

给邮局送去8个人,给宾馆送去10个人,给环卫部门送去8个人……在这个居委会,只要不挑不捡,下岗职工半天之内就可以实现就业,目前已经安排了99人。

她们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用工单位联谊会,把这些经理、主任们都请来沟通情况。把下岗职工推荐出去了不算完,她们还定期走访用工单位,听他们对再就业职工的评价。

两年前,为组织更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居委会提出在小区建一个既方便群众又能解决就业的集贸市场。为了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万寿芬不知跑了多少趟,终于获得批准。市场建成了,万寿芬却大病一场。当她躺在病榻上听说30多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如期得到安置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谈起居委会的万书记和谭主任,摊主们都有说不完的话。

在一个豆腐摊前,扎着白围裙的张玉香大妈一边卖豆腐,一边说:“居委会干部为俺们跑痛了腿,磨破了嘴,操透了心啊!那时俺的右眼有毛病,俺一人带两个儿子生活,一个儿子有病,一个儿子刑满释放刚回来,生活全靠政府发的‘帮困卡’。万书记帮俺办了营业执照,支起一个食杂店和豆腐摊。如今一个月收入1000多元,早就不用‘帮困卡’了。”像张玉香这样不再用“帮困卡”的下岗职工还有14户。

在修鞋摊前,50岁的王永江讲到自己的就业时热泪盈眶。他说:“为帮俺从原来业主那里买下这个小房,万书记多次到业主家做工作。俺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些党的好干部啊!”王永江如今一个月挣1000多元。他说,凭劳动挣钱吃饭,我感到很光荣。

“带着感情排忧,从小事做起解难”

“进沟三面山,头上顶青天,四处垃圾无人管,居民生活处处难。”林茂沟的居民们还记得刚搬到小区时流传的这段顺口溜。

6号楼的张君哲大妈回忆说,林茂沟是80年代末在一片荒山沟里开发建立的新区,那时生活设施不配套,居民们将困难归纳为孩子入托难、买菜难、通信难、理发难、吃早点难等十难。

1989年8月,万寿芬和谭锋金被派到这里担任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和主任,每当看到年轻的母亲抱着孩子在土路上艰难地行走,老人们背着白菜从几里外的市场归来,产妇和老人们喝不上牛奶时,她们的心里就不是滋味。

她们组织起10位大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个难题一个难题解决。她们与邮局联系,将寄到林茂沟小区的信函报纸先送到居委会,再由居委会的大妈们做“二传手”分送给居民,这一干就是一年多。

小区建起后许久,居民都难以开户订奶。有一位居民的妻子生孩子,喝不上鲜牛奶,急得这位男子汉团团转。万寿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只要用心思,就会有办法,万寿芬将31户急需订奶的用户登记造册,然后以自己的名义在八一路家里订奶。从那以后,她每天将一瓶一瓶共40多斤的牛奶背到4里外的林茂沟小区,分送给订户。她这样背了一年多,直到林茂沟订奶开户为止。

她们多次与蔬菜供应部门联系,将秋菜送进小区。每当卖秋菜的时候,她们都到五保户、困难户家中走访,统计好数量,然后把秋菜送到他们家里。居民吃菜不再难了。理发室、图书室、缝纫店等也相继建起来了。

如今的林茂沟小区,环境优美,像花园一般。居民们说:“现在是出沟放心,进沟舒心,回家顺心。”

“做党和政府连结群众的纽带”

王东生是甘井子区周水子街道许家居委会香周路18号、20号楼楼长,他搬到这个新建小区时,小区生活设施不配套,有线电视和煤气管道都没有,居民的生活很不方便。一些群众产生怨气,还有的居民要抗交房租。

王东生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在群众和政府之间作纽带,多做沟通工作。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他深入到市区房地产管理部门、房屋开发部门和广播电视部门调查,他为此不知跑了多少路,终于弄清了事情的原委:是开发商没有按规定施工。他向居民讲清了情况,同时起草了两份调查报告,交给市有关部门请予解决。

“煤气通了,老楼长又为居民元旦能否看上有线电视着急。”球迷刘木垣对这件事印象太深了。在政府的过问下,施工单位答应给安装有线电视,眼看新年一天天临近,王东生带领工人没日没夜地干。有一天,他正忙着拉线,心脏病犯了,脸白得像张纸,汗珠子直掉,终于支持不住倒在工地上,昏迷过去,被送到医院抢救。

刘木垣眼里含着泪讲道:“谁家没有老人?像老楼长这样67岁的老人,正是在家抱孙子养老的时候,可他风里雨里为大家跑,一分钱的报酬也没有,这样的好人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老百姓从心眼里佩服啊!”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有线电视如期安装完工了,家家户户在元旦这一天看上了电视,一些人兴奋得跑出楼道,在院子里欢跳起来。居民们做了一面锦旗,上书“热心服务,无私奉献”8个大字,送给躺在医院里的王东生。

在王东生的家里,他指着锦旗对记者说:“这面旗是老百姓献给党和政府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为党分忧,我只是起到了一根纽带的作用,把党和政府与群众牢牢连结在一起。”

“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招法”

在平等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林月香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居民们送来的锦旗,上面写着:“扶贫帮困,爱洒人间”、“情系孤老,爱洒人间;热心奉献,情深谊长”。一个小小的居委会能得到这么多群众的爱戴,关键在于她们探索出一些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方法。

从1995年3月起,林月香采取群众捐献一点、居委会自筹一点等措施,筹集1.5万元建起了“居民急救互助基金会”和“下岗职工救助基金会”。基金会采取专款专用、无息借款、有期偿还的原则,为那些临时有困难急需用钱的居民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资金救助。

居民们讲的最多的是基金会救了29条人命的故事。一天,73岁的尹富珍患脑出血突然倒在了马路旁,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林月香一边组织人将老人送医院,一边派人去银行取出2000元钱,并很快办理了住院手续,老人得到及时抢救。

下岗职工谈起基金会更是充满感情。赵孝杰下岗后得到基金会的帮助,办起一个小面馆,生意好起来后,他拿出1000元捐给基金会,帮助更多的人再就业。

目前已有29名患者得到基金会援助,25名下岗职工在基金会的帮助下走上再就业之路。

办“家庭服务时间储蓄社”是林月香的又一创举。这是一个由自愿从事社会公益与保障事业的居民组成的群众自治互助组织。宗旨是坚持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不取分文。“时间储蓄社”开办以来受到居民的热烈欢迎,申请入社的居民越来越多。目前平等居委会已有60多位社员参加了服务活动,储蓄的时间已多达700多个小时。杨丛君老人带着一个小孙女生活,困难很多。过去主要是林月香等居委会干部经常来帮助她们。最近,帮她干活的人多了起来,许多是“时间储蓄社”的社员。

在这个居民委,记者听到群众编出来的新顺口溜:“雷锋精神到处有,有了困难不用愁,感谢社会感谢党,少有所乐老有所养。”

“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在大连市中山区春和街道裕民居委会,居民张大妈说,居委会干部吴淑荣做的好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有一年冬天,裕民街2号的煤气管道被冻坏了,20多户居民无法做饭,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吴淑荣一边与煤气公司联系,一面想主意。她从自己家里烧开水,将冻坏的管子烫开,又回家拿来棉衣将管道包起来,居委会干部和党员也行动起来,献出棉衣棉被,煤气很快就接通了。

在这个居委会,孤寡老人受到照顾。邹玉美老人一生无儿无女,不幸得了癌症,在她生命的最后三个月里,吴淑荣搬到老人家照顾她,为她端屎端尿,一直到老人安祥地闭上双眼。现在吴淑荣又照顾起刘春荣老人,经常帮助做家务,逢年过节还送去鸡蛋、水果和食品。最近还为老人办理了养老保险金。老人逢人就讲:“给个闺女俺都不换,这是共产党给俺的福份啊!”

“有困难,找老杨!”中山区德光巷1号18楼楼长杨汝山将自己家的电话作为大楼居民服务的热线电话,并把全楼住户的电话登记成册。他印刷了300多份超大型名片,上面印着服务电话、老杨传呼号码和服务项目,分送到每户居民手中。5年来,老杨通过热线电话为居民服务3000多次,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老杨有求必应。这个楼的290户居民几乎家家都得到过老杨的帮助和照顾。

一天凌晨两点,退休工人李丕安肺病突然发作,他的老伴急得一时不知所措。她拨通了老杨的热线电话。老杨放下电话直奔李家,背上老人就去市立二院,经过及时抢救,老人脱离了危险,但还要住院观察,可住院处在9楼,深夜电梯不开。老杨毫不犹豫,背起老人一步一步爬上9楼,安顿完时天已大亮。

在中山区转山街道山峰居委会10楼,记者看到,楼长王昭把楼道布置得有如一个文化室,各种板报、墙报随处可见。有精神文明宣传栏,有生活小窍门,还有介绍科普的科学园地。这些活动非常受离退休干部的欢迎,他们积极参加王昭组织的活动,生活充实了,心情愉快了,有的到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有的将过去的经历写出来教育后人,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甘井子区光明居委会11号楼楼长袁玉梅热心为居民服务,解决邻里纠纷。她说,老百姓就看事实,你说得再多,不如办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不过时

在10位小巷“总理”中,论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40多岁;论收入,前些年居委会主任一个月工资仅50元,现在也只有200多元,而楼长们则一分没有。

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默默地做着一些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事情,博得了群众的赞扬。一位居民说,小巷“总理”对社会贡献大、工作量大,而报酬却少,他们向人民群众展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境界。

西岗区黄河路街道振华居委会主任祝捷是一位中年妇女,7年前她从大连电扇厂下岗担任居委会干部。崔芝英夫妇靠退休金生活,日子困难,祝捷根据他们家住临街房的特点,为他们安装了公用电话。老两口每个月增加五六百元的收入,乐得合不拢嘴。

祝捷在组织下岗职工做钟点工、当保姆的同时,为收集到更多的就业信息,有时走在路上看到张贴的招工信息,她立即记在手上。她把这些信息分门别类,然后到这些单位了解情况,把合适的下岗职工介绍过去。

年近6旬的杨汝山从退休金里挤出3000多元钱,买了10余种维修工具,做到了小修小补不出楼。几年来他义务为400多户居民安装了防盗门,为160多户安装了防盗锁,为100余家维修安装了热水器、排油烟机、上下水管道。

西岗区民运街道五四路102号楼楼长高永治已71岁高龄,是一位1947年入党的老党员。他患胆囊癌动了两次大手术。他担任楼长以后,向居民承诺:有事找我。谁家水管堵了,谁家婆媳不和,都找老楼长。几年来,他从不多的离休金中共拿出4000多元用于楼道文化建设。这位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对记者说:“俺就是要告诉人们,无论到啥时候,共产党人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绝不会变。”

在林茂居委会,记者看到14号楼的全体居民送给居委会干部这样一封表扬信:“春天你带着温馨,顶着太阳;夏天你踏着泥泞,冒着细雨;秋天你冒着风吹,迎着尘土;冬天你迎着寒风,踏着冰雪。你的工作千头万绪,你走千家串万户,哪条街巷没留下你的足迹?哪个家庭没留下你的身影?辛苦了,小巷总理!”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能够得到人民群众如此深情的爱戴,小巷“总理”们感到十分欣慰。

10位小巷“总理”,好似10个坐标,凝聚着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追求;

10位小巷“总理”,如同10面旗帜,飘扬在人们的心中。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